9.1须持续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核心能力
9.1.1改善毕业生核心能力培育及评量之机制
专业制定了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持续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核心能力,还制定了培育及评量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外部咨询委员会的职能,实现了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评量与动态调整。
1. 专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1) 专业持续发展的机构保障机制
学校为了促进专业全面稳步的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激励机制: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制度汇编(一)【综合管理,组织,宣传】见佐证9-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制度汇编(二)【人事管理、监察审计】见佐证9-2,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制度汇编(三)【教学管理,科研、学术管理,学生管理】见佐证9-3,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制度汇编(四)【财务、资产管理,校园管理,工会、妇委会、离退休,团委工作】见佐证9-4。
学校每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都会发布一些指导性意见,诸如,2020人才培养方案教务处几点补充意见(见佐证9-5),2020级人培方案中关于教学计划时间分配说明(见佐证9-6),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见佐证9-7)等。
学院也出台更细化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智能电子学院、汽车服务学院重要文件汇编,见佐证9-8,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tyc1286太阳集团考核文件见佐证9-9。
(2) 专业建设委员会
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学院领导、企业专家、高校专家、专业主任、副主任、专任教师等组成,见表9-1。
表9-1 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表
序号 | 姓名 | 职务 | 职称 | 单位 | 备注 |
1 | 张青波 | 学院院长 | 教授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tyc1286太阳集团 | 主任 |
2 | 郭海清 | 总经理 | 工程师 | 宁波荃意科技有限公司 | 副主任 |
3 | 李方圆 | 副院长 | 副教授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tyc1286太阳集团 | 委员 |
4 | 韩春光 | 副院长 | 教授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tyc1286太阳集团 | 委员 |
5 | 邵华 | 专业主任 | 副教授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 委员 |
6 | 郑发泰 | 专业主任 | 教授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 委员 |
7 | 叶华杰 | 专业副主任 | 副教授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 委会 |
8 | 叶建波 | 专任教师 | 教授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 委员 |
9 | 洪列平 | 专任教师 | 研究员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 委员 |
10 | 李福安 | 专业副主任 | 讲师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 秘书 |
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职责为:
1) 全面组织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研究,确定专业教育目标、毕业生核心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业发展规划,提出专业设置调整的意见与建议;
2) 制定与修改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标准,提出课程结构内容调整意见与建议;
3) 定期召开专业咨询研讨会议,研讨专业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新发展、新动向、新课题;研讨行业、企业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4) 受理专业外部咨询委员会的提议并做决议,同时综合管理会议决议之监督与考核;
5) 指导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协调教师培训、校企教师互换等工作;
6) 指导协调专业教材的选用,组织教师编著校本教材及评价工作;
7) 指导和协调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积极协调毕业生就业工作;
8) 指导协调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技能大赛等工作。
(3) 专业外部咨询委员会
专业外部咨询委员会由企业专家、高校专家及校友等组成,见表9-2。
表9-2 专业外部咨询委员会名单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务/职称 | 联系电话 | 备注 |
1 | 郭海涛 | 宁波荃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总经理 | 18968207228 | 主任、业界专家 |
2 | 张国鹏 | 宁波甬晶微电子有限公司 | 总经理 | 13386608930 | 业界专家 |
3 | 陈浩群 | 宁波永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总经理 | 13805845442 | 业界专家 |
4 | 俞国明 | 卓立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 总经理 | 13505846266 | 业界专家 |
5 | 孙伟达 | 宁波铭瑞传感器有限公司 | 工程师 | 13957495330 | 业界专家 |
6 | 胡克满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副教授 | 13515848181 | 他校专家学者 |
7 | 胡伟国 | 宁波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15168172451 | 他校专家学者 |
8 | 邵华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副教授 | 13738480793 | 他校专家学者 |
9 | 蒋常杰 | 宁波荃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工程师 | 15067437913 | 校友代表 |
10 | 张超龙 | 宁波永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工程师 | 15372610768 | 校友代表 |
专业外部咨询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为:
1) 讨论专业教育目标、毕业生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教学评量即提升教学质量等重要事宜,并根据毕业生核心能力评量结果集产业需求变化对专业教育目标、毕业生核心能力及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修改意见,上报专业建设委员会决议;
2) 提出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建议;
3) 提出校本教材编写、评价建议;
4) 提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专业联系和管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5) 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反馈给专业建设委员会;
6) 提出毕业生就业,毕业生质量评量的建议。
2. 改善毕业生核心能力培育及评量机制之流程保障
(1) 通过建立毕业生核心能力的培育及评量机制,如图9-1所示。专业通过调查学生核心能力评量结果数据以及各部门的反馈数据召开专业研讨会、专业外部咨询委员会会议,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对专业外部咨询委员会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进行研究、形成决议,改善学生核心能力评量方式。
图9-1 定期检讨学生核心能力评量方式
(2) 改善毕业生核心能力培育及评量机制的流程,按照PDCA 循环进行评量,如图9-2所示。
图9-2 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制定与修订(PDCA)
3. 改善毕业生核心能力培育及评量机制之持续改进方式
(1) 采用多元评量模式
改善毕业生核心能力培育及评量采取多元评量的模式进行评量,如图9-3所示。
图9-3 多元评量的模式
(2) 外部评量
采用毕业生跟踪调查、行业评量、用人单位评量、同行评量机制进行外部评量。外部评量结果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充分考虑多方的意见和建议,并体现于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3) 内部评量
采用对教学过程全覆盖,对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量,将评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按照不同层次分别将问题反馈,由专业研讨会对相关反馈意见进一步分析处理。对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质量问题与课程负责人商讨改进;实训实习方面的问题反馈至学院分管副院长,再由分管副院长负责与教务处协调解决等;针对所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及改进的效果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评量,评量意见反馈至相关责任人并指导后续的持续改进工作。毕业生核心能力培育及评量机制之持续改进的机制与方式,见表9-3。
表9-3 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机制与方式表
目标能力 | 评价内容 | 评价方式 | 活动主体 | 结果处理方式 |
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 | 培养方案对教育目标支撑度 | 问卷 | 专任教师 | 对调查问卷分析整理后,将结果向专业外部咨询委员会反馈,根据评价意见修订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和人才培养方案。 |
用人单位 |
校友主流职业发展与教育目标的吻合度 | 访谈 | 毕业校友 | 通过座谈了解对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的意见,将座谈结果反馈给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课程负责人,在培养方案调整和课程改进中应用。 |
统计 | 教务处、质量监控办、校友会 |
毕业生核心能力与目标期望的吻合度 | 问卷 | 毕业生 | 了解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根据发展情况了解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此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 |
座谈 | 毕业生 |
就业情况与专业教育目标的吻合度 | 就业统计 | 学工部(学生处) | 根据学生处就业情况统计,了解学生的就业领域、就业方向与就业内容。以此了解人才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目标的吻合度 | 问卷 | 用人单位 | 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核心能力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反馈给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课程负责人,对教育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进行调整。 |
走访 | 用人单位 |
9.1.2 改善毕业生核心能力培育及评量之执行成效
依据核心能力培育及评量数据,按照专业外部咨询委员会的意见与建议,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决议,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育目标、核心能力、专业的发展方向、课程建设、教法、教材等进行调研、跟踪、调整,成效显著,见表9-4。
表9-4 本专业毕业生对专业满意度一览表(近五年)
年份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专业总体满意度(%) | 91.11 | 84.30 | 86.40 | 81.28 | 87.34 |
课程课堂教育效果满意度(%) | 86.67 | 79.65 | 84.00 | 81.05 | 83.15 |
实践教学效果满意度(%) | 85.75 | 77.63 | 80.80 | 80.47 | 82.42 |
教学水平满意度(%) | 86.41 | 78.60 | 80.80 | 79.88 | 84.23 |
注:以上指标是当年对毕业生一年后调查的数据(省教育评估院)。
9.2 课程与教学须持续符合产业需求,及培养学生工程实务技术能力
9.2.1 课程规划与教学满足产业需求
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研讨会定期与行业、企业交流,收集电子信息行业的产业需求。交流的形式与行业企业专家、校友座谈,电话访谈,行业企业调研等。通过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岗位调研报告,见佐证9-10,梳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并细化分解为知识、技能、态度。结合专业特点,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知识、技能、态度,归纳转换为学习性工作任务,构建新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形成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现了专业课程规划对产业发展需求的满足,见表9-5,见佐证9-11。
表9-5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19-2020 学年课程规划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表
产业需求 | 工作岗位 | 开设相关课程 |
智能制造 | 电子工程 技术人员 | 电子技术与实践、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设计与制板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实践、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电子产品设计、AutoCAD工程绘图、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等。 |
人工智能 | 设备质量 维护工程 技术人员 | 电子技术与实践、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设计与制板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实践、嵌入式系统与应用、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导论、图像识别与处理。 |
产品采购 与市场营销 | 营销工程 技术人员 | 电子技术与实践、电路设计与制板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实践、嵌入式系统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电子器件采购与产品营销、电子商务基础、网络创业与实践。 |
9.2.2 通过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工程实务技术的能力
本专业通过企业参观认知学习、顶岗实习及行业、企业专家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工程实务技术的能力。学生通过深入工程现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电子电器服务团队在专业张培忠、何文荣等老师的指导下,建立多种应用型技术平台,利用应用型技术平台,给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方案,主要服务于宁波市鄞州区企业。
1. 结合互联网+,不断完善技术平台
团队指导学生完成《串接段码网络时钟》作品,在科技文化节上进行展示,通过移动网络(WIFI),获取标准的时间,克服传统时钟走时偏差的问题,使时间显示真正做到同步、准确,如图9-4所示。
图9-4 展会上的互联网+时钟 | 图9-5 与厂方工程师研讨技术问题 |
2. 不断服务地方实体经济
与宁波兴隆磁性技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在测试表面磁场测试方面,完成技术全面提升。在柱形体表磁测试基础上,开发了平面表磁的测试,X位移分辨率达0.01mm。团队成员成功开发了自动测试系统,并与自动生产线无缝衔接。该测试产品在国内外销售势头良好。如图9-5所示。
3. 与慈溪的企业开展服务合作
两年来,团队成员及合作公司参与了第14届和15届慈溪家电博览会,进行了产品和技术展示,并与慈溪当地厂商进行交流,如图9-6所示。
图9-6(a) 参与慈溪家电博览会 | 图9-6(b) 与慈溪当地厂商交流 |
4. 特长生培养和师傅带徒工程成效明显
利用现有条件,在电子电路的智能制造方面开展工作,同时,培养特长生或师傅带徒弟能独立操作电子智能制造生产线,为企业服务或提供相应人才。
SMT(表面贴装技术)是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指导学生完成单片机学习板SMD部分的机器贴装,提高了学生完成学习板的可靠性。同时,结合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指导学生生产出能获得行业认可的产品。团队成员指导他们使用SMT离线编程技术,大大提高了编程效率,加工出产品,获得行业企业认可。如图9-7所示。
图9-7(a) 学生在学习安装飞达 | 图9-7(b) 师傅带徒学习使用SMT设备 |
9.2.3改善课程与教学之执行成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定期对业界进行回访、召开校友座谈会、领会国家行业政策导向,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向,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规范,及时融入课程体系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订。按照学院持续改进工作的要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1. 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
(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智能制造方向增加了人工智能方向,其人工智能方向课程调整见表9-6。
表9-6 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人工智能方向增设的课程
序号 | 课程 | 课程负责人 | 学分 | 课时 | 大纲 |
1 | Python程序设计 | 李福安 | 4 | 60 | 新增 |
2 | 人工智能导论 | 李福安 | 3 | 45 | 新增 |
3 | 图像识别与处理 | 姜浩 | 3 | 45 | 新增 |
(2) 对核心课在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调整。
《电子技术与实践》课程:中职学生大部分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电子技术与实践》课程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设置的,适合中职生。普高生学生理论基础较扎实,但大部分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很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采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分别授课;《电路设计与制板技术》课程,自动布线教学课时偏多,需调整实操环节,其课程调整见表9-7。
表9-7 2019级人才培养调整与改进的课程
序号 | 课程 | 课程负责人 | 学分 | 课时 | 大纲 |
1 | 模拟电子技术 | 何文荣 | 6 | 90 | 新增 |
2 | 数字电子技术 | 何文荣 | 3 | 48 | 新增 |
3 | 电路设计与制板技术 | 叶建波 | 4 | 60 | 修订 |
2. 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
(1) 《传感网应用开发》证书试点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2019年,成功申报了教育部“1+X试点院校”《传感网应用开发》试点专业。专业通过调研论证,取消《电子产品维修与考证》课程,将《单片机技术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调整为STM32单片机,《嵌入式系统与实践》教学内容调整为《传感网应用开发》,以证代考。
(2) 增设学生劳动教育周,每周1学分。三年制3分,二年制2分。每学年增加16课时劳动教育课时。
(3) 三创分,三年制不低于12分,二年制不低于10分。
9.3 其他持续改善之机制与成果
本专业依据学生实际及社会发展需要,认真检讨及改善工作,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细则;同时将创新创业并入学籍学分管理;制定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机制;制定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激励机制,见佐证9-12。
1.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本专业建立了学生创新创业机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取得较好成绩,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2.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提高学生上课、各项活动的出勤率及参与度,专业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机制,对学生入学后参加各项活动的表现情况量化打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量,颁发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证书,学生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
3. 学生参与专业技能竞赛激励机制
按照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提升毕业生的操作技能,本专业建立专业技能竞赛机制;每年举行专业校级比赛、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技能大赛、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行业大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9.3.2 其他规范改善之执行成效
(1) 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教师认真指导,取得优异成绩,见佐证9-13。
(2)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效果显著,综合素质提升证书获得率100%,见佐证9-14。